在自由贸易试验区(港)、国家级高新区、经开区、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助力下,2022年中国外贸逆势而行,规模再创历史新高。据海关统计,2022年,全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7.5万亿元,同比增长14.5%。其中,出口3.3万亿元,增长18.1%;进口4.2万亿元,增长11.8%。近两年,海南自由贸易港货物进出口快速发展,继2021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后,2022年再上新台阶,首次突破2000亿元关口,达2009.5亿元,增长36.8%。其中,出口722.6亿元,增长120.7%。
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,完善开放平台功能也是各地做好今年外贸工作的普遍重点。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,多地明确今年自贸试验区发展目标。云南提出2023年自由贸易试验区新设企业数、进出口总额、吸引外资均增长30%以上;广东提出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,深化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;黑龙江提出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计划,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;浙江提出提升重大开放平台能级,推动自贸试验区四大片区联动发展。
制度创新作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,不少地方在今年也设定了具体目标和部署安排。重庆提出推动重庆自贸试验区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,增强两江新区、重庆高新区、重庆经开区及各类园区国际贸易功能,引育一批高质量开放市场主体,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。四川提出实施开放平台提能工程。开展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和产业引领工程,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先行区。实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赋能提质行动,打造贸易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。推动国家级经开区、高新区创新发展,形成外向型产业集聚区。高质量建设“一带一路”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,加快打造国家川藏(雅安)经济协作试验区。申建天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,创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。探索建设绿色外贸示范区。湖南提出谋划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,在“融资租赁+工程机械设备出口”等方面形成全国首创成果10项以上。
主动扩大进口也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。去年11月,商务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决定,在全国增设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。至此,我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已达43个。作为进口促进平台,“建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”今年被写入甘肃、陕西、湖南、福建、上海、江苏等多地政府工作报告。其中,上海提出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,深化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,提升“6天+365天”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能级,加快进博会意向采购成交落地,提升进口集散功能。江苏提出建好用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,主动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“溢出效应”,积极扩大先进技术、重要设备、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。